隨著行業的發展壯大,環保企業在一些相關政策制定和出臺后,越來越多地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,反映行業訴求。
2015年6月12日,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》(財稅[2015]78號,以下簡稱78號文)一出臺就掀起了環保行業的大討論。
其后,國內工商聯環境商會代表行業發聲,不僅對外發布了《關于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增值稅政策的建議》,還將有關情況形成調研材料,提交相關部門。今年“兩會”期間,環境商會提交了《關于完善環保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提案》。
環保業界的爭議在于,78號文驟然取消污水和垃圾處理、再生水及污泥處理等行業免增值稅的政策,對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產生了較大不利影響。
實際上,業界的爭議源于政策的“一刀切”,并且缺乏實施細則。從企業角度來看,普遍認為政策執行應該給企業一個緩沖期。倉促地實施,不僅考驗環保企業的承受能力,也考驗著基層相關政府部門的執行能力。此次**推行“營改增”,業界也反映出不少地方稅務部門對政策的解讀不一,沒有實施細則來規范地方的自由裁量權。
由此不難看出,環保產業正在集聚整個行業的力量發聲。實際上,環保行業不僅要發聲,還要使聲音強有力。那么,如何做到聲音響亮?
現實中,并不是“會哭的孩子有奶吃”?!翱蕖甭暣笾荒芤痍P注,但想要訴求得到滿足,還需要所發之聲有理有據。因此,環保行業要想發出響亮的聲音,不能一味地“吐苦水”,更要講求方法。
首先,企業應該努力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圖。比如,此次**推行“營改增”,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先搭建好框架,為下一步增值稅的立法做準備。目前來看,在增值稅方面沒有出臺更多優惠政策的原因,也是要先打通整個增值稅征收的鏈條,再做具體討論。
其次,行業發聲應該描述清楚這一領域的具體業務和工作,讓政策制定者明白行業難在哪里。還是以“營改增”為例,負責政策制定的是財政部,要讓政策制定者完全了解環保行業甚至污水處理、垃圾處理等細分行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,還是需要行業自己說清楚。
*后,行業應再根據政策制定思路,提出可供雙方磋商的方案。這一點在之前環境商會的《關于完善環保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提案》中體現得較好,提案先找出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在稅收方面存在的問題,再提出建議,更有針對性,也讓政府部門更容易接受。
雖說環保行業具有很強的政策依賴性,但其正在走向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的發展之路。多年來,伸手要政策、要優惠的姿態也應該有所改變。未來,是否應該更多地考慮真正以支柱型產業的風范立足,加強自身建設,在與政府部門對話時更有底氣。